WELCOME TO BOVINE ONLINE!

打牛盟誓

打牛盟誓

2016年10月29日

782 次阅读

       在民族地区还有一种盟誓,也离不开牛,故曰打牛盟誓。

  田雯《黔记》卷下称彝族“重信约,尚盟誓,凡有反侧,剁牛以谕,领片肉,即不敢复背。”《黔西州志·民俗》也称彝族:“重约信,尚盟誓,凡有反侧,刹牛以谕,领片肉即不背。”

  不久前,打牛盟誓还流行于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这是因为当地曾长期保留奴隶制,氏族家支林立,彼此经常发生打冤家,掠夺奴隶,从而争战不止。打冤家彝语为“吉泥吉舍”,汉意为冤家械斗,既有掠夺财产的动机,也有氏族复仇的成分。短者打二三天,长者打十几年,死伤惨重,但是一旦妇女出现在战场上,械斗马上停止。打冤家危害性极大,首先造成人口伤亡,其次是破坏生产,阻碍了交通和交易往来,第三是破坏了大量社会财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是当地长期残存奴隶制的原因之一。在战斗过程中,一旦妇女出现,战事即可平息,这说明母系制还有一定影响,也担心引起更多的家支,包括这些妇女们的家支可能卷入的战争。当然,双方媾和的事件也常有发生,谈判后举行钻牛皮或喝血酒仪式,双方集中于某地,先打牛,把牛头、牛皮、牛蹄等剥下,张铺在木架上,头前尾后,面向东方。接着由巫师毕摩念经,双方在牛皮下,从牛尾钻到牛头下出来,观众呼叫,这时再由毕摩杀一只鸡,把鸡血滴在盛酒的陶瓮中,制成血酒。双方在毕摩的主持下,向天神发誓:“今后互不侵犯,团结一心,稍有背盟者,如鸡、牛一样下场!”诵毕饮血酒,从此双方言归于好,联手共处。

  在广西三江、龙胜,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和湖南通道等侗族地区,有一种自卫组织,叫“款”, 当遇到重大纠纷时,必整顿组织,清除内奸,喝酒,吃枪尖肉,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届时,由“款”首领主持,由原告出一或几头牛,酒一桶,枪矛一支,男子都来参加。通常是集体在广场集合,先杀牛,煮块肉,放在木桶内,“款”首领宣布:“我们侗家,相聚成团,相连成寨。……咱们要十根拧成一捆,九根变成一把,要成鸭脚,莫成鸡爪,……如若有人引草进地,引敌进村,咱们就千人去提,万人去绑。”然后到场的人,一一上台宣誓,说:“如果我引草进地,引敌进村,做了有害于大家的事情,我将死在枪尖底下。”说毕,将一碗血酒饮下,这时“款”首领以矛刺一块肉,递给发誓者,发誓者用嘴衔吃。据说谁违背誓言,就像牛一样死在枪尖下。

  西藏珞渝地区珞巴族博嗄尔部落,遇有瘟疫、战争,必加强部落团结,防止本部落人与外部人交往,要举行“丁东定”仪式,意为吃牛心仪式。通常在村外三叉路口以树枝搭一个彩门,两边捆有保护神偶像。在氏族部落首领的主持下,巫师敬神诵经,杀一头牛,把牛心洒在路口,彩门和神像上,然后各户派一男子参加,共同生吃牛心,象征同心同德,没有异志,发誓不与外人联系,否则由部落任意处置。

  上述盟誓,本来起源于原始社会,在东周时期十分盛行。当时各国诸侯会盟时必须举行订盟礼仪,即“歃血为盟”,是以歃血表示起誓于天地鬼神,相互间要坚守信用。具体作法是,会盟者用口含祭牲的牛血,一说是用牛血涂于口上。牛血的来源,是举行诸侯会盟仪式时,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因此称盟主为“执牛耳”。《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杜预注:“执牛耳,尸盟者。”《周礼·夏官·司马》载:“赞牛耳”。注云:“郑司农云:‘赞牛耳,《春秋传》所谓执牛耳者’。玄谓司盟者割牛耳取血助为之;耳者盛以珠盘,尸盟者执之。”《周礼·天官·王府》:“若合诸侯则共珠盘玉敦”。郑玄注:“合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珠盘以盛牛耳,尸盟者执之。”当时诸侯会盟歃血要执牛耳,用牛血。首先,牛是重要的祭牲,而杀牛是一种死亡的象征,谁背信弃义,谁就像牛一样死亡。歃血者乃是示信举动,与盟者用牛血涂口,且是祭过天地神灵的牛牲之血,意味向天地鬼神发誓,坚守盟约,言而有信,背约者必遭神灵惩罚,这种歃血之举在当时是一种隆重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