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BOVINE ONLINE!

我国首次确诊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

我国首次确诊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

2019年8月21日

1252 次阅读

8月12日,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确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这是我国首次确诊该病。对此,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做好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具体内容如下。

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
8月12日,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确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这是我国首次确诊发生该病。经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排查,截至目前,共在伊犁州察布查尔县、霍城县、伊宁市发现病牛218头,死亡1头。为做好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工作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由山羊痘病毒属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的牛全身性感染疫病,最显著特征是全身皮肤出现结节病变。该病于1926年在津巴布韦被首次确诊,2015年希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相继报告发生该病,目前广泛分布于非洲、中东、中亚、东欧等地区。该病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感染人,只感染牛,发病率在5%~45% 之间,死亡率通常低于10%。牛发病可导致不育、流产,肉牛生产性能、泌乳牛产奶量显著下降,皮张无法利用。该病主要通过昆虫媒介传播。根据该病传播性、致病性、危害性等特点,依据动物防疫法规定,我部决定暂时对其按二类动物疫病管理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各地要充分认识做好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确诊、早处置,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蔓延,保障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开展疫情排查

新疆要组织对全区牛只开展排查,对疫区周边、边境地区,以及已确诊疫情有流行病学关联的地区进行重点排查。各地要加强近期从新疆调入牛只的排查,边境省份要加强边境地区牛只的排查。对于发现牛只全身皮肤出现10~50毫米多发性结节、结痴,以及伴随肩脚下和股前淋巴结肿大,奶牛乳房炎、产奶下降等典型临床症状的,要立即隔离发病牛并限制移动,组织专家及时开展临床鉴别诊断。

三、及时诊断和报告疫情

对怀疑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所在地县级以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采集病牛皮肤结痴、抗凝血、唾液或鼻拭子等样品,送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的首例疑似牛结节性皮肤病,要及时将样品送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确诊。再次发现疑似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由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确诊样品送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备份。各地要按动物疫情快报要求报告确诊疫情有关情况,并及时向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我部畜牧兽医局报告疫情排查、处置、流调等情况。

四、严格处置确诊疫情

疫情确诊后,要立即扑杀所有发病牛,对扑杀和病死牛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同群牛临床监视,对养殖场环境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灭杀蚊蝇等昆虫媒介。采用国家批准的山羊痘疫苗(按照山羊的5倍剂量)对病牛所在县及其相邻县全部牛只进行紧急免疫。扑杀、紧急免疫完成后1个月内,限制同群牛移动,禁止发生疫情县活牛调出。疫情发生前1个月内生产的牛皮需辗制成皮革后方可调出。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来源和可能传播去向,及时消除疫情隐患。新疆要重点在果子沟等地设卡,严防染疫活牛调出;要以疫情所在县为中心,尽快逐步扩大牛只免疫范围至全区;要积极配合海关等部门加强边境防堵。

五、穷实防控技术基础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要尽快编写检测规程,加强对各地牛结节性皮肤病诊断技术培训,供应分子生物学诊断所需引物、探针、阳性对照,帮助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尽快开展诊断。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抓紧研究起草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技术规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等单位要抓紧做好山羊症灭活疫苗、牛结节性皮肤病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评价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要会同有关省份畜牧兽医机构、科研单位做好虫媒调查和防控研究。各单位要及时将有关进展情况报我部畜牧兽医局。

六、加强宣传培训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抓紧收集、整理、制作科普宣传材料按我部畜牧兽医局要求,向各地提供。各地要加强对各级畜牧兽医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印发明白纸、挂图等多种方式,加大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加强对牛只养殖、经营、屠宰等相关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增强自主防范意识,提高从业人员防治意识。

关于牛结节性皮肤病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又称牛结节疹、牛结节性皮炎或牛疙瘩皮肤病,是一种牛的痘病。病原是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山羊痘病毒属,与牛痘病毒并不同属。该病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热,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出现结节,机体消瘦,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部分病例会死亡。该病还能够引起产奶量暂时性下降,引起公牛暂时或永久性不育,损坏皮张,甚至因为继发细菌感染而导致动物死亡,从而对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该病是OIE的通报性疾病(OIE 2014年版名录),是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中的一类传染病,澳大利亚(澳大利亚2013年版名录)、加拿大(加拿大2014年版名录)、美国(美国国家动物卫生通报系统疾病名录)、欧盟(欧盟动物疫情通报系统疾病名录)的通报性疾病。

1.病原学

该病毒的代表株是Naethling株。

病毒形态与牛痘苗病毒相似,大约350nmX300nm,在负染色中观察,表面构造不规则,是由复杂交织的网带状结构组成。

病毒在55℃下2小时或65℃下30分钟可灭活,在-80℃下可在动物皮肤结节中存活10年,在4℃下可在感染组织培养液中存活6个月。对强酸和强碱环境均很敏感,pH值6.6-8.6温度37℃条件下保存5天后病毒的滴度没有显著下降。对乙醚(20%)、氯仿、甲醛(1%)和一些清洁剂都较为敏感,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对苯酚(2%,15分钟)、次氯酸钠(2-3%)、碘化物(1:33稀释度)、Virkon? (2%)、季铵盐化合物(0.5%)等都较为敏感。LSDV稳定性极高,在环境温度下能够存活很长时间,特别是在干燥的结痂中。LSDV耐受力很强,在坏死的皮肤结节内可以存活33天甚至更长时间,在干燥的痂皮中可存活35天,在风干皮革中可存活至少18天,病毒在环境中可长时间的保持活力。病毒对阳光和含脂溶剂的去污剂敏感,但在阴暗的环境条件下,如动物棚舍,则可存活数月。

2.流行病学

该病发病率为5%~45%,病死率最高可达10%。

宿主为牛,主要包括黄牛、瘤牛和家养亚洲水牛。黄牛的易感性较瘤牛更高,而同样都是黄牛,Channel Island品种的黄牛较其他品种感染后出现的临床症状更为严重,同时产奶奶牛的危险性则最高。该病对野生动物的感染能力尚有待确认。在实验室条件下,长颈鹿和黑斑羚对人工造病都高度易感。沙特的阿拉伯大羚羊、纳比米亚的跳羚、南非的瞪羚都曾出现过与该病类似的临床症状。在非洲相关的44种野生动物物种中,已从6个物种中检测到该病的抗体,这6种动物分别是非洲水牛、捻角羚、水羚、小苇羚、黑斑羚、跳羚、长颈鹿。通过人工接种后,LSDV也可以在绵羊和山羊体内复制增殖。

该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节肢动物机械性传播。尽管目前尚未确定特异性的媒介生物,但蚊(如库蚊、伊蚊)、蝇(如螫蝇)都在该病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重要的传播方式则是通过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此外,摄入被感染动物唾液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也会感染该病。在实验室条件下,接种感染动物的结节或血液都能使动物感染。

动物感染该病后,病毒存在于皮肤、皮肤损伤病灶以及皮肤结痂内,在这些部位中,动物感染后35天内都能够分离到病毒,3个月内都能够通过PCR检测到病毒核酸。病毒还存在于唾液、眼鼻分泌物、奶和精液中,若结节出现在眼、鼻、口腔、直肠等的粘膜以及乳房和生殖器上,当结节溃烂时产生的分泌物中也都含有病毒。精液中排毒期较长,有些公牛在感染后5个月仍能在其精液中检出病毒的DNA。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感染的牛,感染后11天内可从唾液中检出病毒DNA,感染后22天内可从精液中检出病毒DNA,感染后33天内可从皮肤结节中检出病毒DNA,但在粪便、尿液中则未能检出。病毒血症期持续大约1-2周。病毒还存在于肺脏和淋巴结中。该病没有单纯的带毒不发病阶段。

牛结节性皮肤病最早在1929年发现于赞比亚,1943年传入博茨瓦纳,然后又传入南非,有800多万头牛受到侵袭,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1957年传入肯尼亚,与绵羊痘和山羊痘一并爆发。1970年向北蔓延至苏丹,1974年向西蔓延至尼日利亚,到了1977年毛里塔尼亚、马里、津巴布韦、索马里和喀麦隆都有该病发生,病死率达到了20%。该病真实的流行状况虽然仍不清楚,但普遍认为该病的流行范围已经覆盖了非洲中部绝大部分地区甚至是整个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该病的爆发通常是零星的,主要取决于动物的移运状况、免疫状态以及气流和降雨对媒介生物的影响等,例如以色列和埃及在疫情停息17年后的再度发生就都归结于上述原因。而在非洲大陆以外,中东在2006年、2007年曾爆发该病,毛里求斯(非洲岛国,距离非洲大陆2200公里)在2008年曾爆发该病。土耳其、伊拉克、约旦、黎巴嫩在2013年首次发生该病,阿塞拜疆、伊朗在2014年首次发生该病,其中土耳其疫情严重已经无法控制进而被列为该国的地方性流行病,这些疫情都说明该病已经在中东地区日益严重不断蔓延。

3.诊断

有关该病田间野毒感染的潜伏期长短仍有待研究。通常实验室接毒后6-9天开始出现发热症状,接毒后4-20天开始出现皮肤损伤。

该病从隐性感染到重症感染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体温可能超过41℃并持续1周;鼻炎、结膜炎、多涎;泌乳牛产奶量显著下降;周身出现直径2-5cm的结节并伴有痛感,特别是在接毒后7-19天之间在动物的头、颈、乳房和会阴部尤为常见 ,结节侵害表皮和真皮,初期有浆液渗出,2周后有的结节变成坏死栓进而贯穿整个皮层;口腔、消化道粘膜、气管和肺部发生痘性病变,从而导致原发或继发性肺炎;出现萎靡不振、厌食、无乳、消瘦等症状;所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四肢有可能水肿,动物不愿活动;眼、鼻、口腔、直肠、乳房和外生殖器粘膜上的结节很快发生溃疡,此时所有分泌物中均带有LSD病毒;眼鼻分泌物呈粘液脓性,有可能发展为角膜炎;怀孕母牛流产,有报道称流产胎儿被结节包裹;公牛出现睾丸炎或睾丸萎缩从而引起永久性或暂时性不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排出的精液中都会带有病毒,母牛也会出现暂时性的不孕;重度感染时可能出现消瘦、肺炎、乳房炎,皮肤坏死栓易招致蝇虫叮咬且脱落后会留下深洞,因此重度感染时恢复缓慢。

病理损伤包括:结节会深入皮肤各层和皮下组织,常侵入相邻的肌肉层,伴有充血、出血、水肿、血管炎和坏死等症状;淋巴结肿大并伴有淋巴增生、水肿、充血和出血;口、咽、会厌、舌、和整个消化道的粘膜出现痘性病变;鼻腔、气管和肺部的粘膜出现痘性病变;肺部水肿,肺部病灶区小叶肺不张;重症病例会出现胸膜炎伴有纵膈淋巴结肿大;出现滑膜炎、腱鞘炎;睾丸和膀胱中也可能出现痘性病变。

LSD重症病例的特征非常明显,但轻度感染时易与以下疾病混淆应做鉴别诊断:伪结节性皮肤病/牛疱疹性乳头炎(牛疱疹病毒2型)、牛丘疹性口炎(副痘病毒属)、伪牛痘(副痘病毒属)、牛痘苗病毒感染和牛痘病毒感染、嗜皮菌病、蚊虫叮咬、牛原虫病、牛瘟、螨虫病、牛皮蝇感染、光敏症、荨麻疹、皮肤结核、盘尾丝虫病。

OIE《陆生动物疫苗与诊断手册》中没有列出针对该病适用于活动物国际贸易的首选诊断测试方法,仅将病毒中和试验列为适用于活动物国际贸易的备选检测方法。《手册》认为病毒中和试验是特异性最高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但由于动物机体对LSD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应答,仅产生低水平的中和抗体,因此该方法敏感性欠佳。其他用于检测病原的检测方法有PCR、病毒分离、电子显微镜成像镜检、免疫荧光、琼脂免疫扩散(检抗原)、ELISA(检抗原),其他用于检测抗体的检测方法有琼脂免疫扩散(检抗体)、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杂交试验、ELISA(检抗体)。

4.预防与控制

该病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可使用强力抗生素治疗避免继发感染。

对于有该病发生的国家,应当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将感染动物引入无病畜群,发生疫情后应采取隔离措施并禁止动物移运,尽可能屠宰所有患病或感染动物,妥善处理动物尸体,对养殖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对养殖场所和动物采取媒介生物控制措施。除了免疫外,其他常规预防控制措施效果普遍不佳。在长距离运输动物时,强烈建议对轮船和飞机实施媒介生物控制措施。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国家质检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