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BOVINE ONLINE!

荷斯坦奶公牛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荷斯坦奶公牛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2017年4月10日

4054 次阅读

作者  霍云龙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牛肉相较于猪肉鸡肉在营养均衡以及强身健体方面的优越性,因此我国牛肉消费量逐年升高。目前我国年人均牛肉消费水平5.48 kg,但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30kg以上还有很大差距,说明我国的牛肉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牛肉行业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难怪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9月20日于美国纽约承诺进口美国牛肉,并于2017年3月23日 在澳大利亚堪培拉演讲中特别强调降低关税进口澳大利亚牛肉,因为我们国内的牛肉消费市场这块蛋糕太大啦!

如何充分发掘国内肉牛产业潜力,生产更多牛肉,是当前牛肉产业所面临的问题。荷斯坦奶公牛可以作为牛肉生产的重要资源,因此国内大型乳品生产企业从事奶公牛养殖用于牛肉生产的项目越来越多。大型乳企饲养荷斯坦奶公牛生产牛肉具有两大优势:牛源和资金。首先牛源方面,大型乳企自身存栏大量的荷斯坦母牛,在不断地配种妊娠产犊产奶的过程中,每一个产犊季都有将近一半的犊牛为公犊牛(公犊牛数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使用性控冻精),这些奶公犊牛对于乳品生产企业来说是“废物”,但对于牛肉生产来说却是巨大的资源。另外资金方面,许多大型乳企是上市公司,有充裕的资金“不差钱”。在牛源 +资金这两大优势的基础上许多企业都将饲养荷斯坦奶公牛用于牛肉生产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项目,比如:辽宁辉山、北京三元、上海光明、山东澳亚加发、宁夏壹加壹、内蒙古福瑞锦……..。但是,各家的奶公犊养殖水平参差不齐,问题很多。此外,还有很多人有疑问:奶公牛肉品质有没有问题?最重要的是挣不挣钱?!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荷斯坦奶公牛饲养做一些介绍。

一、荷斯坦奶公牛特点

相比传统的肉牛品种来说,荷斯坦奶公牛有如下特点(Eng, 2007):

1、荷斯坦奶公牛阉割之后性情温顺,喜爱玩耍,但是如果不阉割的话,公牛可能攻击性强非常危险;

2、荷斯坦奶公牛很容易无聊,因此采食过程中容易挑食;

3、荷斯坦奶公牛更容易发生胀气、代谢疾病和爬跨;

4、由于爱玩,也会制造更多灰尘;

5、很难进行赶牛,因为荷斯坦奶公牛喜欢跟着人走;

6、荷斯坦奶公牛耐热性更好,但耐寒性较差;

7、荷斯坦奶公牛发生肝脓肿和酸中毒的风险更大,但蹄叶炎风险更小;

8、荷斯坦奶公牛饮水量更大,排尿更多,因此舍内更潮湿;

9、荷斯坦奶公牛骨架更大,采食量更高,排粪更多,单头牛所需空间也更大;

10、荷斯坦奶公牛有自虐倾向。

另外,荷斯坦奶公牛阉割后增重效率较易预测,呼吸道疾病更少;并且基因来源相对较稳定,因此基因均一性更好;眼肌面积和大理石纹沉积等胴体品质性状较好,皮下脂肪含量较低。

二、荷斯坦奶公犊牛饲养(出生–断奶)

荷斯坦奶公犊牛饲养管理与母牛犊基本无异,稍作概括如下:

1、初乳:饲喂初乳的重要性无需详述。在保证初乳质量的前提下,还需关注以下几点:

出生2小时内饲喂初乳;

最好是牛场自己的初乳,以犊牛自身母亲的初乳最佳;

出生24小时内初乳饲喂量为初生重的12-15%,或饲喂250g IgG ;

温度在38-40摄氏度之间。

2、代乳粉(Milk replacer):将水/粉按比例混合(一般为1kg 代乳粉:8L 水,即125g/L 水),按厂家推荐量饲喂。

3、饮水:保证犊牛能够24小时自由饮水,并且饮水干净充足,至少做到每天更换。

4、颗粒型开口料(Starter pellet):颗粒型开口料一般用谷物,蛋白以及预混料制粒而成,蛋白含量一般在20-22%(干物质水平)。饲喂颗粒型开口料既有利于犊牛瘤胃的发育,也同时提前为断奶做准备。尽管犊牛在2周龄内颗粒采食量较小,但从3-4日龄开始即需饲喂颗粒料,饲喂时需要每天更换。颗粒型开口料应适口性好,太过干燥、粉尘多以及发霉的颗粒料会在料桶中凝成团,或者在犊牛嘴上结块(糊在嘴上),这些都会降低采食量。在颗粒型开口料中添加液态糖蜜,既增加适口性,又能够减少粉尘,提高制粒效果。

5、牧草:不同于母犊牛的是,虽然饲喂牧草有利于瘤胃的健康发育,但是一般断奶之后颗粒料采食量达到2-2.5kg才饲喂牧草。某些特殊情况下必须在断奶前饲喂时,可以从3周龄开始饲喂牧草,但需要严格控制牧草采食量,以提高颗粒料的采食量,从而维持增重水平,因为即便高质量牧草的代谢能也只是优质颗粒料的70%。

6、断奶(Weaning):荷斯坦奶公犊牛断奶月龄一般在2月龄,体重应达到初生重的2倍。断奶后从犊牛岛转入小群饲养,也可断奶前转入小群,但需保证小群中每头犊牛的吃奶量。

7、垫草:需保证垫草干净、干燥,并达到一定厚度(推荐15-20cm)。犊牛皮毛结块有粪污都会影响增重。

8、干燥和通风:引起犊牛死亡最常见的两种疾病是腹泻和肺炎,这两种疾病或多或少都与干燥和通风工作不到位有关,其重要性不再多做陈述。

小结:荷斯坦奶公犊牛饲养的关键在于:初乳饲喂、代乳粉和颗粒料采食量、饮水、 以及犊牛岛或牛舍的垫草、干燥和通风。

三、荷斯坦奶公牛生长期饲养(断奶–5、6月龄)

生长期日粮为TMR日粮,蛋白水平一般为15-17%(干物质基础),多采用高精料日粮,精料水平可以达到80-90%(干物质基础),目的在于将增重效率最大化。日粮需混合均匀,以保证增重效率。采用一日多次投料(二次或三次)。由于犊牛断奶时日粮为颗粒型开口料,无牧草或者牧草采食量很低,因此完成饲喂生长期TMR日粮前需要2-3周的过渡期。过渡方案为料槽内同时供应颗粒料和TMR日粮(无需将两者混合),逐步降低颗粒料供应,同时逐步增加生长期TMR日粮供应,直到全部饲喂TMR日粮。具体方案可以根据牛场实际情况而定。

四、荷斯坦奶公牛育肥期饲养(5、6月龄—出栏)

1、牛舍管理

在牛舍管理方面,荷斯坦奶公牛与肉牛品种不尽相同。相比肉牛品种来说,荷斯坦奶公牛骨架更大,单头牛所需空间也更大;同时采食量更大,饮水量也更多,造成排尿更多,因此牛舍更潮湿,并且氨浓度也更高。采食量更大也会造成排粪更多,因此在牛舍设计时需考虑更易清粪。相比肉牛品种,荷斯坦奶公牛很容易烦躁,爬跨也更多(Eng, 2007),更大的活动空间(较小的存栏密度)能够减少爬跨和相互攻击。另外,荷斯坦品种牛皮薄、外围脂肪少(Rodenburg and Godkin, 2003),因此更喜欢温暖、干燥的气候。荷斯坦品种经过长期对于高产奶量的选育,造成代谢产热更多,导致其维持能量需要比肉牛品种更高(Rodenburg and Godkin, 2003),高精料育肥时间相对更长(Eng, 2007)。

2、肥育性能和胴体品质

表1给出了肉用品种的阉牛与荷斯坦奶阉牛以不同体重等级进入围栏育肥场后的增重性能对比(Duff and Anderson, 2007)。可以看出,在美国,大部分荷斯坦奶公牛(63.6%)进入围栏育肥场(feedlot)的体重低于137kg(300磅),,而大部分肉用品种的阉牛进入围栏育肥场(steer,77.0%)时体重在273kg(600磅)到364kg(800磅)之间。但是,对比同一体重等级进入围栏育肥场的肉用品种阉牛和荷斯坦奶公牛,大部分的增重性能数据较为相近。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将荷斯坦奶公牛先饲喂高粗料日粮进行拉架子,再进行育肥怎么样?这种育肥方式不仅会导致奶公牛拉架子期的增重受限,还会使得架子拉起来之后,牛只维持所需能量大幅提高,从而导致增重效率降低,出栏时间延长,最终全期饲养成本反而更高。有研究表明,相比一直在围栏育肥场饲喂80%精料的奶阉牛,曾在草场饲喂的奶阉牛肥育期采食量更大,日增重更高(Comerford et al., 2001),但在出栏体重、胴体产量、胴体质量和脂肪厚度方面,明显不如直线育肥奶阉牛。

表1  肉用品种阉牛与荷斯坦奶阉牛以不同体重等级进入围栏育肥场后的增重性能对比(Duff and Anderson, 2007)

项目                                           动物类型/体重(kg)
肉用品种阉牛 荷斯坦奶阉牛
入场体重,kg <136 182-227 273-364 >409 <136 182-227 273-364 >409
比例,% 1.0 12.7 77.0 9.3 63.6 13.2 16.3 6.8
入栏体重,kg 145 231 341 471 122 226 341 495
出栏体重,kg 504 528 575 628 566 589 599 647
育肥天数 316 234 159 104 370 284 192 125
平均干物质采食量,kg 6.59 7.55 9.27 10.73 6.82 8.32 9.73 10.68
平均日增重,kg 1.12 1.25 1.46 1.46 1.19 1.26 1.34 1.20
料肉比 5.92 6.10 6.39 7.67 5.75 6.66 7.42 9.43
死亡率,% 4.81 2.82 1.17 0.75 4.08 2.98 1.65 0.92

3、能量需要

一般来说,育肥日粮的能量密度越大,牛只的增重性能越好。理想状态是育肥期饲喂100%精料日粮,以达到最大的日粮能量密度。但是这对牛群健康是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并不现实。育肥日粮的高能量密度通常用高浓度的谷物来实现,常用的谷物原料有玉米、高粱和小麦等。大豆是唯一一种比蒸气压片玉米净能更高的谷物,但是价格过高,不适合用于肉牛饲料。另外,加工方式直接影响谷物的能量水平,以玉米的净能水平为例,蒸气压片玉米>高湿玉米>粉碎玉米。

但是,饲喂高精料育肥日粮会造成牛群健康问题,最为常见的代谢紊乱症是酸中毒和肝脓肿(Owens, 1998)。由于奶公牛高精料育肥状态持续时间更长,并且育肥日粮整体采食量更大(体重较小就进入围栏育肥场以达到最大增重效率),因此高精料育肥荷斯坦奶公牛是个巨大的挑战。研究表明,提高荷斯坦奶公牛育肥日粮中的粗料比例,能够有效降低肝脓肿的发生率(Bartle et al., 1994 )。另有报道称,高精料日粮中加入更多粗料有利于唾液分泌和动物反刍,提高瘤胃内容物通过速率,维持瘤胃功能稳定(Mader et al., 1991)。美国牛场中常用的粗料为苜蓿草、苜蓿青贮和玉米青贮。而就国内的情况而言,苜蓿草价格较高,并且优质玉米青贮的净能优于苜蓿草或苜蓿青贮,因此玉米青贮对国内奶公牛育肥是首选粗饲料。

在育肥日粮中添加脂肪有利于提高日粮能量密度。美国日粮中添加的脂肪有牛油、工业用油等动物来源的脂肪,以及豆油、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脂肪酸钙(过瘤胃)等植物来源的脂肪。研究表明,日粮添加3.5%的脂肪,对采食量影响不大,却能提高日粮净能浓度,提高日增重、饲料转化率、胴体重和屠宰率(Brandt and Anderson, 1990)。美国育肥日粮中脂肪的添加水平通常在3-3.5%,加上玉米脂肪含量在3.1-4.3%之间,因此育肥日粮脂肪含量在一般在6.5-7.5%(干物质基础)。但是国内反刍动物饲料不允许使用动物性来源的饲料,并且上述植物脂肪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因此是否添加脂肪还需做好性价比分析。另外可以利用脂肪含量较高的饲料原料,如棕榈粕、DDGS和酒糟等(由于不同的加工工艺造成酒糟的营养成分差异较大,使用前需做化学成分检测分析)。

4、蛋白需要

育肥日粮的蛋白含量通常在12.5-14.4%之间,尿素添加水平一般为0.5-1.5%(Galyean, 1996) 。也有报道称(Gleghorn et al. 2004),当日粮粗蛋白水平超过13%(干物质基础)时,育肥牛的增重性能可能并不会得到提高。一般来说,随着牛只越发接近体成熟状态,所需日粮的蛋白浓度逐步降低。Glenn et al. (2007)推荐体重在136-318 kg的荷斯坦奶公牛,所需日粮蛋白水平约14%(干物质基础);体重为318-534 kg(1175磅)之间时,日粮蛋白水平为13-13.5% (干物质基础);体重为534-602 kg体重时,日粮蛋白水平为12-12.5% (干物质基础)。

对于育肥日粮中瘤胃可降解蛋白(RDP)的含量,不少营养专家都认为无需考虑,也有专家推荐育肥日粮RDP浓度在6.8-9%之间(Samuelson et al., 2016)。通常牧草和粕类饲料的RDP含量较高,如豆粕、棉粕和葵花粕等,而DDGS和动物性产品(如血粉和羽毛粉等,动物性产品在国内不能饲喂反刍动物)的RDP含量相对较低。

5、离子载体

羧基多醚类离子载体是多种链霉菌属菌株的代谢产物,包括莫能菌素、拉沙洛西钠,沙利菌素和甲基盐霉素等(Bergen and Bates, 1984)。离子载体最初用于家禽生产的球虫抑制药。现在离子载体,特别是莫能菌素,已广泛应用于肉牛生产中。莫能菌素是在美国围栏育肥场中使用最广泛的离子载体(Tedeschi et al., 2003)。上述离子载体中,中国农业部公告168号批准使用的有莫能菌素、拉沙洛西钠和甲基盐霉素,其中只有莫能菌素可以用于肉牛生产。莫能菌素用量一般在28-40 mg/kg,能够提高瘤胃能量代谢效率,促进氮代谢,减少酸中毒和胀气等代谢问题(Bergen and Bates, 1984),提高能够降低采食量,促进增重,提高饲料转化效率(Goodrich et al. 1984, Stock et al 1995)。除了上述优点外,莫能菌素对于荷斯坦奶公牛来说,还可以减少代谢紊乱,减少排粪和饮水消耗。

6、代谢紊乱和爬跨问题

相比肉用品种来说,荷斯坦奶公牛的死亡率更高,部分原因在于荷斯坦奶公牛高精料饲喂的时间更长而引起的消化代谢问题。这些酸中毒等消化代谢问题可以通过增加日粮粗料水平、降低谷物加工程度、限制饲喂来缓解,但是这样会牺牲增重,并且在经济上不划算(Owens et al., 1998)。

荷斯坦奶公牛爬跨攻击性比专门化肉牛品种更强(Eng, 2007)。在美国育肥牛场,无论荷斯坦奶公牛还是肉牛品种的公牛均已经过阉割处理,但常需植入促生长的激素类埋植剂(Implants,包括雌激素,黄体酮和雄激素等,有提高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等作用,但我国严禁使用),以及β-肾上腺素兴奋剂(β-adrenergic agonists,主要包括盐酸克伦特罗和齐帕特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瘦肉精”,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屠宰率和胴体品质,在我国也严禁使用)。这里我想说的是,即便经过阉割处理(加上同化埋植剂和β-肾上腺素兴奋剂的作用),荷斯坦奶公牛的爬跨攻击性仍然比肉用阉牛更强。现在国内很多奶公牛育肥企业并不做阉割处理,可想而知,牛群爬跨现象一定不少,这不仅会严重影响爬跨牛和被爬牛的增重,也会大大增加牛只外伤的几率,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五、是否阉割

其实,世界上饲养荷斯坦奶公牛生产牛肉的国家很多很多,但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一样,如此大规模的饲养荷斯坦奶公牛而不做阉割处理的。众所周知,阉割处理能提高牛肉品质,利于大理石纹的沉积,使肉色呈鲜红,但却会牺牲一部分增重速度。另外,阉牛对应激的承受能力更强,而不阉割公牛采食量更高,增重效果会好一些,但肉色偏暗红,且不利于肌间脂肪沉积,饲养过程中牛只攻击性更强,爬跨更多,甚至对饲养人员造成伤害。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养殖企业选择对奶公牛不做阉割呢?

首先,阉割和不阉割哪个经济上更可行,哪个更赚钱。不阉割牛的采食量更大,饲料成本更高,但是增重更快,收益会较高。此外,不阉割牛的爬跨现象更多,不仅影响增重,还会造成外伤,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然而,目前并没有准确的数据显示爬跨和外伤造成的经济损失究竟有多大,也没有相关试验对此进行全面的经济有效性分析。究竟不阉割牛的高饲料成本+爬跨外伤损失,是否低于不阉割带来的高增重收益? 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很难给出统一的答案。可能某个试验结果表明阉割的经济有效性更好,但是在不同饲养条件下试验结果可能又不同,因为公牛爬跨攻击的严重性与每个牛场的生产管理情况有关,比如天气变化、饮水和饲料是否充足、存栏密度、牛舍环境等所有引起牛只应激的因素,都会影响爬跨攻击的严重性。

其次,公牛爬跨还可能会影响牛肉品质,而阉割有利于胴体品质的提高,但目前国内缺少完善的可用于生产实践的肉质定价体系。屠宰场在买进牛只的过程中,无论阉割与否,无论肉质如何,都简单地按照活体重和屠宰率计价;而零售商和消费者在买进牛肉的过程中,除了关注牛肉是否有明显的出血点或淤血等以外,不会太多在意牛肉的品质如何。(请注意,这里说的牛肉品质,并不是指经过简单分割的部位肉,也不是指牛肉是否注水,而是根据大理石纹、pH值、脂肪厚度、脂肪颜色、肉色、骨质化程度等指标对胴体品质进行评价)。肉质评价体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限制国内牛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最重要的限制因素。这需要从产业上游养殖场、中游的屠宰场和零售商到下游的消费者,共同提高对牛肉品质的认识,结合国外在这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又便于生产企业应用的“接地气”的牛肉品质评价和定价体系。

关于荷斯坦奶公牛饲养的内容,先介绍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疑问,欢迎联系讨论!欢迎各位前辈和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Bartle SJ, Preston RL, Miller MF. Dietary energy source and density: effects of roughage source, roughage equivalent, tallow level, and steer type on feedlot performance and carcass characteristics. JAS 1994; 72(8): 1943-53.

2.Bergen WG, Bates DB. Ionophores: their effect on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mode of action. JAAS 1984; 58(6):1465-83.

3.Brandt RT Jr, Anderson SJ. Supplemental fat source affects feedlot performance and carcass traits of finishing yearling steers and estimated diet net energy value. JAS 1990;68(8):2208-16.

4.Comerford JW, Harpster HW, Baumer VH. The effects of grazing, liquid supplements, and implants on feedlot performance and carcass traits of Holstein steers. JAS 2001; 79(2):325-32.

5.Duff GC, Anderson PT.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of Holstein vs beef breeds in the feedlot. In: Proceedings of the Southwest Nutrition and Management Conference. 2007.

6.Eng KS. Dairy beef produc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Proceedings of Managing and Marketing Quality Holstein Steers Conference. Accessed Jan 24, 2007.

7.Galyean ML. Protein levels in beef cattle finishing diets: industry applicatio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systems results. JAS 1996; 74(11):2860-70.

8.Gleghorn JF, Elam NA, Galyean ML, Duff GC, Cole NA and Rivera JD. Effects of crude 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degradability on performance, carcass characteristics, and serum urea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in finishing beef steers. JAS 2004; 82:2705-17.

9.Glenn CD, Casey PM. Feeding Holstein steers from strat to finish. Vet Clin Food Anim 23, 2007: 281-97.

10.Goodrich RD, Garrett JE, Ghast DR, Kirich MA, Larson DA and Merske JC. Influence of monensin on the performance of cattle. JAS 1984; 58: 1484-98.

11.Mader TL, Dahlquist JM, Schmidt LD. Roughage sources in beef cattle finishing diets. JAS 1991;69(2):462-71.

12.Owens FN, Secrist DS, Hill WJ, et al. Acidosis in cattle: a review. JAS 1998; 76(1):275-86.

13.Rodenburg J, Godkin A. Culling Dairy Cows – Dairy Producers Affected by U.S. Border Closur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od and rural affairs. 12, 2003.

14.Samuelson KL, Hubbert ME, Galyean ML and Loest CA. Nutritional recommendations of feedlot consulting nutritionists: The 2015 New Mexico State and Texas Tech University survey. JAS 2016; 94:2648-63.

15.Stock RA, Laudert SB, Stroup WW, Larson EM, Parrott JC and Britton RA. Effect of monensin and monensin and tylosin combination on feed intake variation of feedlot steers. JAS 1995; 73:36-44.

16.Tedeschi LO, Fox DG and Tylutki TP.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ionophores in ruminant diets. J of Environ Quality 2003;32(5):1591-602.

注:本文为作者霍云龙原创文章,为保护作者著作,欢迎分享,但禁止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