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翔教授为2017年全国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培训班授课

3月22-24日,由全国畜牧总站主办的“2017年全国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培训班”在陕西杨凌举行。全国畜牧总站孙飞舟处长主持开班仪式,全国畜牧总站郑友民副站长、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杨帆站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姚军虎院长等出席会议并致词。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肉牛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孟庆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李俊雅、高会江和南京丰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张兆明等专家受邀为培训班授课。来自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相关种公牛站、部分肉牛育种企业的一线技术干部和业务骨干、部分高校专家和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了培训会。
培训班开班仪式现场
培训会分专题授课培训和现场实训考核两个时段进行。在培训会上,孟庆翔教授作了关于“带犊母牛饲养管理技术”的学术报告,他从为什么要重视带犊母牛饲养、肉牛产业比较、带犊母牛的过程管理、带犊母牛群的饲料饲养管理、带犊母牛群保健计划、数据记录和经济分析等6个方面,对带犊母牛养殖过程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讲解。他特别指出,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带犊母牛养殖环节极端重要,它不仅关系到牛源问题的解决,而且关系到那些以肉牛养殖为主要扶贫产业能否成功实现目标的大事。近10年来我国从澳洲、新西兰等国家进口了不下15万头良种安格斯等优良品种肉用母牛,但它们在我国的繁殖和生产表现多数却不尽人意,主要问题是母牛繁殖率低,犊牛死亡率高,影响了广大养牛企业的积极性。解决好母牛养殖的技术问题,是破解养母牛不赚钱难题的关键。
孟庆翔从我国肉牛业与奶牛业的比较、中美肉牛产业发展技术水平的比较,综合国内外大量实例提出,我国带犊母牛养殖不宜大规模进行,建议每个养殖户以不超过50头为宜;围栏育肥可以适度规模,如100头,500头,5000头,1万头均无不可。在肉用母牛繁殖方面,除监控好母牛体况评分和合理的营养供应外,还要注意公牛的选择和配种,特别强调选择良种公牛进行本交在肉用母牛繁殖方面的实用价值。进行公牛本交时,母牛与公牛的适宜搭配比例为30:1,其中用1岁公牛配种时,每头公牛与母牛的搭配比例为1:10~20头;用2岁公牛配种时,每头公牛与母牛的搭配比例为1:20~30头;用成年公牛配种时,每头公牛与母牛的搭配比例为1:30~40 头。他还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指出带犊母牛饲养和繁殖过程应当考虑的关键指标。
此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对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进一步提高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水平,完善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建设,促进我国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搜索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