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BOVINE ONLINE!

专家企业家把脉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大势

6月11日下午,在第五届全国肉牛产业技术研讨会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肉牛企业家论坛,吸引了参会者的注意力。论坛以“我国肉牛产业当前的困境与出路”为题进行了企业家与专家的现场对话交流。会场座无虚席,气氛异常火爆,问题所及屡屡触及行业痛点,专家和企业家提出的对策建议中肯,博得阵阵掌声。论坛嘉宾分别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内大型肉牛养殖企业和动物保健企业的专家和企业家。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周振明教授主持。

主持人首先提出当前我们国家肉牛产业面临的困境以及出路在哪里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孟庆翔教授认为,我国肉牛产业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已经在肉牛存栏量、出栏量和牛肉产量方面居于世界前列,牛肉进口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肉牛业生产和消费大国,但还不是肉牛业强国。我国肉牛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很多,消费端与市场端的问题暂且不说,单从生产端来说,主要有三大问题。首先是观念问题,就是业内普遍认为肉牛养殖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更多的人认为,会养奶牛的人养肉牛不在话下。这个观念是十分错误的,会误导很多养肉牛的人。实际上,从牛舍设计、产品定位、营养需要、管理要求以及疾病防控的重点等方面,肉牛和奶牛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肉牛养殖者首先要改变观念。其次是技术问题,中国有很多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比如航天、高铁等等,但在肉牛生产技术领域,我们与世界肉牛业发达国家如美、欧、澳、日、巴西等国相比,可能有几十年的差距。从品种选育、营养需要、饲料加工、牛舍设计、环境控制、繁殖技术、疫病防控、高效管理、营销策略等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技术层面,我认为营养和疾病,是两个主要制约肉牛养殖效率提高的关键问题。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我们今天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正确的技术和科学的决策。我们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技术和决策方法,才能更快地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三个是人才问题,随着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匮乏已成为肉牛行业的最大挑战和痛点。与猪、鸡、奶牛等其他畜牧行业相比,我们肉牛行业的技术水平还很落后,技术缺乏我们还可以学习,但人才匮乏短缺问题解决起来可没那么容易。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和花更多的时间去培养行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是关键,那么如何才能让农民参与到肉牛养殖这个产业振兴的事业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刘玉满研究员对此问题做出了解答。刘玉满老师从1997年开始曾做过4年的肉牛产业调研,他认为20年来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模式有了很大进步,但技术方面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他认为,首先,我国肉牛产业从业人员要更新理念,理念决定生产模式,再进一步形成政策导向。其次,从牛肉消费市场来看,今天牛肉市场需求旺盛,但增量的部分主要还是靠牛肉进口增量来满足的,国内肉牛养殖和加工企业并没有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那么,如何才能让农民参与到肉牛养殖这个产业振兴的事业中去呢?他认为,关键是把“公司加农户”这个模式做得更加完善,从利益机制上实现公司和农户的双赢,这是肉牛产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们更多关注国产牛肉与进口牛肉相比有哪些优势?这个问题决定很多养殖企业考虑从事国产牛肉生产还有没有前途的大事。呼伦贝尔肉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邵堃董事长给出了他的观点—发展国产牛肉生产大有可为。呼伦贝尔肉业集团目前是国内最大的肉牛和肉羊屠宰加工企业,也是国内排名前五的牛肉进口商。据他估计,我国消费者目前在外就餐或餐厅消费的牛肉90%为进口牛肉。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18年以来近三年我国牛肉的进口量分别是104万吨、166万吨和216万吨。2021年1~4月份,牛肉进口量81万吨,估计随着猪肉价格的下降,牛肉进口量也会逐渐放缓,因为二者之间有很大替代性。国产牛肉产品的主要优势是由国人的烹饪习惯决定的。国产牛肉的主要消费方式是热鲜肉,占国产牛肉近90%的份额。从长期趋势来看,90后年轻一代到菜市场买肉自己在家做饭的比例会逐步降低,国产牛肉的消费势必会受到进口牛肉的更大冲击。但无论如何,国产牛肉在国人整个牛肉消费中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我们需要从消费端的需求去引导生产端去生产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国产牛肉产品。

怎样看待高端牛肉或雪花牛肉市场?特别是日本和牛养殖的前景?敖汉东大品正牧业刘宝祥总经理给出了他的观点。这位人称“和牛先生”的刘总认为,建国7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经历了吃饱-吃好-吃品质的发展历程,如今已经来到了品质生活阶段,而雪花牛肉正好适应了这种高品质牛肉的需求。从世界各国消费者吃牛肉的习惯来看,南美洲2分熟为主,带着血吃;欧美人士5分熟为主,蘸着汁吃;而我国消费者要求10分熟,不然无法吞咽。国人是把牛肉当菜吃,要求嫩香可口。适应一部分特定消费者人群对高端雪花牛肉的品质要求,从口感到香味,和牛作为一种独特的牛种以其天生的优势,满足了这部分消费者的特别需求。所以,现在一些讲究品质生活的年轻人,以及注重口福且有条件消费的先富起来的人群,就成为了和牛肉的主力消费群体。纵观和牛养殖产业是一喜两忧。一喜,是指来自市场端的需求旺盛,市场供不应求;两忧,是指在养殖端和加工端是堪忧的。养殖端养不出满足市场需求的肥牛,油多,但瘦肉里没有雪花,跟品种和饲养工艺都有关系。加工端是要把好牛屠宰好,加工好。这方面问题不少,比如产品的分割、包装,以及如何把产品送到消费者的口中。根据多年的经验,高端牛肉产品应该有三个重要属性,即产品自身的品质、产品的味道、产品的服务。如果这三方面都做到了,高端牛肉的市场一定会健康发展。不可否认,高端牛肉在整个牛肉市场中只占非常小的份额,而且在肉牛饲养过程中也要消耗大量谷物,以及需要较长的饲养时间。但市场有这个需求,满足这部分市场需求也是肉牛产业的任务之一。

肉牛养殖过程中如何减少疫病的发生?勃林格殷格翰公司肉牛事业部宋荣渊经理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肉牛养殖过程中导致疾病的原因很多,不完全是微生物所致,如全混合饲粮中存在塑料薄膜,场区地面大量石块等等,都会导致肠道梗阻、肢蹄病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导致牛群患病甚至死亡的责任归咎于兽医是不公平的。所以,如何降低牧场的发病率,除了兽医外,从企业负责人到管理总监再到场长、兽医、饲养员、TMR管理员,每一个人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肉牛传染病的防控,在我国目前疫苗尚不完善情况下,我们每一个牛场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而应该按照规定的要求严格执行防疫程序。另外一个鲜活的例子就是养狗。我们知道,犬类是新孢子虫的中间宿主,而从严格规范牧场疫病防控的角度出发,牧场内就不得养狗,从而从源头避免新孢子虫等疾病的传播。但这个问题真正做到的企业不多。我们强调,只有科学认识病源,采用科学的防控策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牛场疫病传播的问题。

大城市郊区饲养肉牛离消费市场最近,但养殖成本很高。城市周边肉牛高效养殖的出路在哪里?北京窦店恒升牧业的柴国祥总经理语重心长地说:北京养肉牛真的不容易,环境问题、饲料问题、场地使用成本高问题,都比其他地区挑战性大得多。柴国祥这位从北京首农食品集团奶牛养殖企业退休的老专家有自己切身的体会。他说,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周边养肉牛,唯一的出路是做高端种业,利用北京科技、人才和市场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好肉牛产业急需的前端产业。俗语说,母畜好好一窝,公畜好好一坡。在大城市周边养肉牛的工作就是做“好一坡”的工作。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大力强调发展种业,我们肉牛产业需要及早谋划这个工作。
在肉用母牛养殖场如何选择开展杂交优势利用的问题,是养殖户最为关心的问题。河北农业大学孙少华教授指出,肉牛养殖要充分利用品种间的杂种优势,生产市场所需要的犊牛。一个母牛养殖场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生产种牛的养殖场要做纯种繁殖,以生产纯种公牛为主,给商品化母牛养殖企业做本交公牛;而商品化母牛养殖场,就要用纯种公牛与自己的配合力高的纯种母牛做杂交生产,生产杂交优势率高的后代供市场需要,这种杂种优势率可以从10%到40%。这样高的杂种优势往往被养殖者所忽略,所以我们在生产上要高度重视。
发展肉牛全产业链问题,是近年来企业谈论最多的话题。新疆华凌农牧业公司副董事长赵勇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永远是正确的。农民养殖母牛比企业用心、精心和细心,农民把母牛当女儿养,企业就做不到,而做架子牛的肥育环节的事,企业要比农民有优势。所以,利用新疆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新疆华凌农牧业公司以水定地,以地定草,以草定牛,建立了七个集旅游观光、田园综合体为一体的“华凌牛业田园综合体”,华凌公司负责前端的肉牛育种及后端的规模化肥育,中间的母牛养殖环节与当地产业扶贫形成联动,培训当地贫困户养殖,促进贫困户增收。通过若干年的发展,将逐步形成农林牧一体化发展、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绿色循环产业链条。
在现场互动环节,参会嘉宾提问了关于土种黄牛如何保护、各地区最佳养殖模式、粗饲料利用、非蛋白氮利用以及肉牛饲料业未来发展趋势等等问题。专家和企业家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了认真细致的回答。

论坛最后,主持人周振明教授做了总结陈述。他指出,本届论坛通过交流互动取得了预期成果,对于我国肉牛产业当前的困境与出路达成了初步共识。首先,我国肉牛产业存在观念滞后、技术薄弱与人才匮乏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尽快使我国不仅是世界上的肉牛业大国,而且也将成为肉牛业强国。其次,肉牛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高校、金融机构以及农户的共同作用,通过机制模式创新,科技赋能,产业融合,肉牛产业才会有健康的发展。第三,在肉牛产业链里,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做好真正的公司加农户模式,协调各个产业链环节的利益分配。最后,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我国的肉牛产业。

撰稿人:王恒        摄影: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