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王节
牛是民间的保护神,渊源于史前动物和图腾信仰,后来演变为动物神。秦代已有祭牛神风俗。《水经注·渭水注》引《列异传》称牛王本为南山大樟,被人盗伐,“树断,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裙。”俗称怒特祠,供奉牛王,现在台湾还视牛为神。后来人格化,牛首人身。又讹为伯牛。《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五四引《蓼花州闲录》:“明中原来者,云北方有牛王庙,画牛百于壁,而牛王居其中间,牛王为何人?乃冉伯牛也。”近代民间供的牛栏神也是拟人化的神灵。每年七月二十五日、十月一日祭祀。在山西临汾魏村有一座牛王庙,正殿供有牛王、药王,在这里定期举行盛大的 牛王庙会。①另外,在夏县上牛堆云洞内有座三王祠,奉牛王、马王和药王,说明北方也信仰牛王,但都是黄牛,而南方则供奉水牛,说明牛王信仰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与人们对牛的驯育不同有关。
随着动物神信仰的淡化,鬼神观念的演变,在牛王信仰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种牛头鬼的形象,又称阿傍,是阴曹地府中阎王的鬼卒,据研究有二种传说:一种来源于神农,《外书》:“神农牛首”。一种来源于佛教影响,佛教信仰阎王,他有判官、走卒。《五苦章句经》:“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持钢铁钗。”后来为道教吸收,成为牛头马面,或牛头鬼,归泰山神统辖。在各民族地区流行着形形色色的牛信仰。云南大理七里桥葭蓬村白族以黄牛为本主,传说该村遇到洪水,黄牛卧于洪峰中,挡住了洪水,救了白族祖先的性命,所以村民世代以黄牛为本主,每年二月二十三日祭祀黄牛,该村也不饲养、役使黄牛,禁食牛肉。拉枯族认为牛有灵魂,牛生病后要敲击
牛槽,或者迁徙,严重者请巫师替牛招魂,即在大门口或牛跌伤的地方,杀鸡,做耙粑,念道:“牛魂回家吧,外边风雨大,没处躲,有老虎,家有吃的,有牛栏,你顺着路回来吧。”由于人们相信牛有灵性,所以又派生出一种牛魂石信仰,又称宝石。如黎族每到七月或十月牛节,亩头(氏族长)必把家藏的牛魂石取出来,用酒洗石,经过牛魂石泡的酒,认为是福酒,众人都来喝酒,跳舞。还认为牛魂石是牛魂的象征,喝了福酒,既有助于人的健康,又有助于牛群发展。黎族视牛魂石为宝物,与铜锣、粉枪、田地、谷仓构成五大财产。类似信仰在壮族地区也存在,广西东兰、风山、巴马壮族在正月初早上,男子、青少年成群到河滩里找有孔的石于,边找边唱“寻宝牛歌”,找到后用绳子穿起来,高高兴兴往村内牵,而且口唱“牵石牛歌”:
来了啦,来了啦!
崖边的黄牛等我拉,
河边的水牛待我牵。
牵着牛儿乐哈哈了,
你牵过上边.
我牵过底下,
黄牛是家宝,
水牛是金蛙,
我们同心又协力,
黄牛、水牛统统牵进家,
依呼呵。
拉到家后,把牛石置于牛栏内,象征在牛栏内饲养,牛繁殖快,像石头一样顽强,不生病,避牛瘟。此外,台湾有的地区把牛神塑造成牛的形象,由牧童牵牛,供在庙宇内,信奉者定期虔诚地给牛神献青草。
在游牧民族中,还有一种崇拜牛乳房的风俗流传。在蒙古包入口内,有男女坐席之分,其中妇女坐席的上方,必挂一个母牛的乳房。后来东蒙地区流行用羊毛织编一个牛乳房,而且镶一块布,挂在蒙古包内,由人们定期祭祀。每年第一头牛下崽后,必把初挤出的牛乳放在牛奶桶内,举行“洒乳祭”。妇女在挤乳前,一定洗干净双手,不能用盐接近乳房。在蒙古族人看来,牛的乳房不仅是母牛的标记,也是产乳的地方,必须拜祭,才能丰产乳汁,否则将危及牧民们的生活。
在节日文化中,有一种牛神节,充分反映了各民族对牛的信仰。
中国民间的节日很多,但是为牛过节日却是动物信仰的突出事例。牛王节有不同的名称,如牛节、牛王会、牛王诞、牛神节、牛魂节、脱轭节等。
搜索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