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业海外并购热 牦牛国内强势崛起
膳食结构的变化,对牛肉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然而,受牛源短缺与养殖成本高等多重因素制约,中国本土肉牛产业已经迈入瓶颈期,进口牛肉借机抢占中国消费者的餐桌。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中新、中澳自贸协议的签署,很多本土牛肉企业将寻找牛源的目光投向了海外,越来越多的进口牛肉逐渐涌入中国市场。
在这种形势下,作为高寒地区特有的牛种——牦牛进入了投资者的视野。新希望集团、安多集团先后涉足牦牛产业,着手布局全国市场。牦牛这个古老又神秘的牛种开始走下青藏高原,走向消费者的餐桌。吴泽伟 /文
进口牛肉来势汹汹
目前我国牛羊肉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产量不足,每年缺口达230万吨左右,这就为进口牛肉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发展,很多本土企业开始把投资的目光转向国外,买牧场、收工厂,试图通过优化牛羊资源配置,在中国牛羊肉市场上抢得更多市场份额。
9月15日,上海梅林食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梅林”)和山东得利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得利斯”)相继发布公告,称将收购海外牛羊肉资源。
上海梅林公告显示,上海梅林拟收购的银蕨牧场牛肉有限公司(即Silver Fern Farms Beef Limited,简称“SFF牛肉”)是新西兰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商,牛肉业务占新西兰市场份额第一,羊肉业务占新西兰市场份额第二。
据悉,SFF牛肉85%的产品出口,客户遍布60多个国家。2014财年该公司销售额达23.09亿新西兰元(折合人民币约92.5亿元)。上海梅林若能顺利完成本次海外收购,将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牛羊肉综合产业集团,营业收入高达250亿至300亿元人民币,实现跨越式发展。
无独有偶,得利斯9月15日也因为一桩海外收购而停牌。据得利斯公告称,停牌原因系该公司正在筹划重大事项,拟通过增资及受让股权的方式收购澳大利亚大型牛肉生产销售集团Yolarno Pty Ltd相关股权。
除了上海梅林和得利斯之外,IT圈的大佬也看中了这块市场,北京四通集团公司董事长段永基就是其中之一。据段永基透露,为了进军牛肉行业,他专门成立了香港华澳食品投资集团,并通过该公司向宁夏涝河桥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涝河桥”)注资合作。
“我们是去掉中间环节抓两头,让养殖、屠宰、加工、生产、出口和销售等环节形成产业链条。在源头上,我们与新涝河桥合作,在宁夏吴忠市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10平方公里的养殖场,进口了2000只澳大利亚安格斯种牛,以保障新涝河桥的清真牛羊鲜肉全部来自黄河上游、原生态无污染的牧场;在国外,我们的合作伙伴FMG公司在澳大利亚收购了75万公顷牧场和哈维屠宰公司,供应牛羊冻肉。”段永基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牦牛从高原上崛起
在进口牛肉大肆涌入中国,与本土牛肉杀得不可开交时,牦牛肉这一特殊品类开始从高原上崛起。
早在2010年,新希望集团就与阿坝州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拟在5-10年内在阿坝投资35亿元,用于牦牛肉产品的开发与品牌打造,以及草原保护、牦牛品种改良等方面。而今,新希望集团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组建了阿坝州新希望牦牛产业有限公司,旗下设有红原新希望牦牛产业有限公司、九寨沟高原食品有限公司、成都康源尚品商贸有限公司等三个子公司,分别负责牦牛肉的源头屠宰、精深加工和终端销售。
除了新希望之外,安多集团也在积极开拓牦牛产业。安多集团始建于1972年,现有总资产18亿元,主营畜产品、水电开发、金融服务等,旗下有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多食品”)、临夏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临夏安多食品”)、北京安多牧场餐饮公司等控股、参股企业20多家。
其中,安多食品注册资本1900万元,资产总额2.98亿元,占地面积360亩。安多食品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甘肃省南部地区——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王格尔塘镇下滩村“安多畜牧产业园”,是藏区最大的定点屠宰企业之一。
消费市场仍需培育
虽然在投资领域牦牛越来越热,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牦牛肉还是一款比较陌生的产品。
牦牛是世界上现有的独特的半野生半原始珍稀动物之一,主要产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与北极熊、南极企鹅共称为“世界三大高寒动物”。据统计,全世界现有牦牛2200万头,中国占此总量的90%以上。除中国外,牦牛还分布于蒙古、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国。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出栏100万头牦牛,平均7000人才能享用一头牦牛。而牦牛生长在高寒的环境中,半野生自然放养,5年出栏才能出肉100公斤。”临夏安多食品副总经理王成忠介绍,“与一般的牛肉不同的是,牦牛肉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富含8种人类无法合成的氨基酸。”
王成忠表示,现在牦牛产品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安多食品正通过试吃、厨师大赛等活动进行推广。“很多消费者平常没见过牦牛,对其烹饪方式也不是很了解。更有消费者还将‘牦牛’念成‘耗牛’,误以为牦牛是珍稀保护动物。这些方面都需要大力的推广宣传。”
甘肃安多集团:让牦牛藏羊从高原走向全国
从甘肃临夏安多清真绿色食品公司(以下简称“临夏安多食品”)驱车40公里,穿过弯弯曲曲的山路,就可以抵达位于甘南州王格尔塘的安多畜牧产业园。安多畜牧产业园占地2000亩,是安多集团开发牦牛、藏羊的大本营。从这里出发,安多集团董事长王志荣将安多牧场的牦牛肉与藏羊肉推向了全国市场。吴泽伟/文
高规格建厂 树立行业标杆
其实,安多畜牧产业园仅是夏河安多循环经济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夏河安多循环经济园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甘肃省72个重点循环经济建设项目之一,2012年被列为甘肃省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据王志荣介绍,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夏河安多投资有限公司为牵头建设单位。其中,畜牧产品加工园投资6.15亿,共有7个建设项目。
据了解,安多畜牧产业园一期工程(安多食品公司搬迁扩建项目)目前已经全线竣工投产,初步实现了年屠宰牦牛、藏羊肉1万吨,冷链仓储能力1万吨,年可收购牦牛5万头、藏羊20万只。
“安多畜牧产业园一期工程的投产运行,标志着安多畜牧产业园成为藏区最大、面向西北、辐射全国的牦牛藏羊定点屠宰企业,每年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销售产品1000多吨,成为青藏高原万吨级生态有机清真牦牛藏羊肉加工供应基地。”王志荣称。
据安多食品总经理助理夏微介绍,安多畜牧产业园引进韩国排酸技术及德国全套屠宰设备,采用芬兰真空包装、欧盟精分割加工技术,经过十八道检疫、检验验收关,堪称甘南乃至甘肃最先进的牛羊肉屠宰加工生产线及副产品生产加工流水线。
“为保证清真特色,整个屠宰加工过程严格按照伊斯兰教规执行,产品和工艺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我们还通过了国际清真食品HALAL认证。”夏微说。
牦牛藏羊两手抓 较“真”赢得信任
“安多牦牛,世界一流;甘加藏羊,举世无双。”这是安多集团上下激励自己的一句口号。“无论是安多牦牛,还是甘加藏羊,都是珍稀肉食品种。安多牦牛5年出肉100公斤,而甘加藏羊3年出肉20斤。”王成忠如是说。
据介绍,安多牦牛和甘加藏羊终年生活在海拔2600米到6300米的东部藏区“安多牧场”上,其生长环境几乎完全处于野生状态。“安多牧场”地处三江源头,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不只生长着食之不竭的天然牧草,同时牧草中还伴生有大量野生药种,像贝母、虫草、藏红花等,牧草中40%以上都是可入药的珍贵中草药。
“近年来,安多出产加工肉品近万吨,其中藏羊肉60%,牦牛肉40%。主要向市场推出的冷冻食品有精深加工眼肉、牛展、牦牛上脑、安多羊排、太阳卷等的60余种冷鲜肉产品和休闲食品。”夏微称。
据夏微介绍,安多公司立足青藏高原的特色优势,进行畜产品精深加工,并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平台。至今已研发出160多种牦牛、藏羊系列产品,并制定出了《牦牛、藏羊产品加工技术标准》和28个企业生产标准。
“我们还有一个口号,也可以称为原则——‘真做牦牛,做真牦牛’。主要向消费者传达两层意思,第一,我们是真正把牦牛产业当成事业来做的;第二,我们所加工的肉品全部来自真牦牛,从不用黄牛、水牛等其他的牛滥竽充数。”夏微自豪地说。
集团化运作
走出甘南迈向全国
与其他只专注牛肉行业的企业不同的是,安多集团采用的是集团化运作的打法。
在安多集团旗下,共有四大模块,一是建材园,二是旅游畜牧产业园,三是清洁能源产业带,四是融资业务平台。其中第二大板块——旅游畜牧产业,目前下辖六个子公司,包括夏河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安多牧场餐饮公司、临夏安多熟食品公司等。
除此之外,安多食品还在全国16个城市设立了销售分公司。据夏微介绍,安多已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兰州、临夏、夏河等地建立了销售网络体系,设立了品牌形象店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9月20日,安多集团的第20个销售门店在临夏州正式开业。据王成忠介绍,线下门店不仅有熟食,还有冷冻食品,除了一般销售之外,主要起到形象展示的作用。“我们准备年前在全国开100家门店,为日后探索电商做铺垫。”
据悉,安多集团还在北京开了自己的餐饮店——安多牧场,主打牦牛藏羊特色菜、牦牛火锅、牦牛骨汤拉面、西北菜等。“我们在经营餐饮店的同时,也可以探索牦牛肉与藏羊肉在餐饮渠道的应用。目前北京餐饮店还没有开启加盟。”
除了集团内部各公司之间联合作战,在安多的规划中,产业联盟也是其重要的作战策略。“安多食品先后与玛曲雪原肉业有限公司、碌曲大河生态食品公司、青海三江源食品有限公司等甘、青、川、藏地区30多家企业签订了牦牛产业联盟倡议书和协议书,这将帮助我们共同维护牦牛市场价格的稳定,共同开发牦牛产业资源。”王志荣表示,打造产业联盟,也将有助于进一步整合畜牧资源。
详细信息请见:中国肉牛网
搜索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