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BOVINE ONLINE!

江西广昌县水南乡实地取经加快肉牛产业发展步伐

       清徐县孟封镇鹅池村,有一座牛民俗文化博物馆,以牛文化长廊、多媒体展厅、牛屠宰文化观光三大板块,向人们传递着牛的精神文化。踱步于文化长廊之中,还能在绿树的掩映下看到一头头造型各异、独具匠心的石牛……在这里,每一步,都有牛故事,每个人,都有牛精神。
牛文化的“拓荒牛”
        “风吹雨打不回头,力瘁筋摧勿怨尤;何必计较鞭加背,此生原是拓荒牛”。从古至今,牛身上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精神备受推崇,却少有人把这些精神文化系统地收集整理。如今这件“牛”事还真有“牛”人做了。牛民俗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了有关牛的成语、俗语、故事、谚语、歇后语、神话、对联等民俗文化。创建者们致力于研究有关牛的民俗文化,更希望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拓荒牛精神、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勇于创新的领墒牛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据民俗文化专家介绍,全国有不少关于牛文化的博物馆,但系统地研究整理有关牛民俗文化并大力设计推广、以此力争打造成德育教育基地的博物馆却很少。
博物馆里的“孺子牛”
        “千百年前,农耕文明离不开牛的耕耘和拓荒,今天,当代人的精神文明依旧需要从牛身上汲取营养……”很难想象,这些话出自一位80后的大学毕业生之口,他叫燕鹏飞,现在是牛民俗文化推广设计中心首席设计师。半年前,燕鹏飞与其他几位志愿者一起筹建这个博物馆,查资料、设计课题、安排版面,加班到深夜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而筹建过程中的艰辛远不止此,由于资金有限,半年来他们很多时候都靠泡面充饥,坚持下来全凭满腔热情,无怪乎该博物馆总撰稿人王军老师打趣:“我们这是半年方便面泡出个牛民俗文化博物馆。”
在博物馆内,无论是墙上挂着的李密牛角挂书,还是太上老君骑青牛的道教文化展板,都是学业繁重的中学生志愿者课余时间收集整理的,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着博物馆的筹建。山西现代双语学校高二·七班的张卓玫同学,为博物馆提供了“李密牛角挂书”的资料;太原市同心外国语学校初三年级153班杨宇哲同学,为博物馆提供了有关青牛道士的道教文化资料;侯马一中298班许东泽同学专门为博物馆书写了书法作品。著名人生规划师、牛民俗文化博物馆总撰稿人王军老师说:“这些志愿者为博物馆筹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近期我们计划向学校赠送门票,让孩子们有组织地进馆参观,以此弘扬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太原成成中学的孙红萍老师在听说了博物馆后,专程来清徐参观,她兴致勃勃地说:“牛民俗文化博物馆既是一个牛文化知识的课堂,又是一个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牛历史知识的学校,更是一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尤其是目前对孩子们正能量的形成和教育实践活动,都具有良好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勇于创新的“领墒牛”
       博物馆内牛文化长廊中,“牛”随处可见。既有习近平当年的“千里马与老黄牛论”,也有对中国斗牛和西班牙斗牛的深入探讨及对比;有牛郎织女的神话,也有李冰斗牛的传说;有庖丁解牛的历史典故,也有自称文牛的老舍自勉联“付出九牛二虎力,不做七拼八凑文”……而记者采访时,恰遇太原市南屯牛氏为博物馆捐赠新修的族谱,族谱中除了有牛氏家人的姓名,还有牛氏先人的传奇故事、家训等。族谱创作人牛培史告诉记者,“博物馆创作团队中,没有一个姓牛的,却能克服艰辛和困难,勇于创新,将牛精神发扬光大,我更应如此。”

       这里的牛文化兼容并包,传承中华千年牛耕文化,诠释国粹百年“黄牛精神”。王军老师还说:“有高中学生想义务给博物馆的井盖做关于牛的涂鸦,虽然涂鸦天马行空,都是‘牛津’‘牛市’等不沾牛边的‘牛’,但这样的东西很有创意,完全体现了开拓创新的领墒牛精神。”传承传统的牛精神,发扬符合时代的正能量,这也正是博物馆创建者的初衷和期望。

责任编辑:刘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