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BOVINE ONLINE!

欧美及澳大利亚的肉牛产业模式

欧美及澳大利亚的肉牛产业模式

2016年12月29日

2706 次阅读

作者:       孟庆翔   王菲

一、美国肉牛产业模式

肉牛业是美国畜牧业中最大的生产部门,肉牛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1/4。美国的肉牛产业以大型规模化为主要特征,主要集中在中部的“玉米产业带”和西部的天然草地地区。肉用母牛多在牧草丰盛的草原地区采取分散的放牧饲养方式,饲养成本很低,一般农户饲养母牛数量在几十头至几百头,母牛饲养的目的就是繁殖犊牛。犊牛出生后跟随母牛一致到6月龄断奶,随后继续跟随母牛在带犊母牛饲养场或转移到独立的架子牛饲养场饲养6-8个月,而后转运到中西部玉米带地区在专门化的围栏育肥场(Feedlot)育肥3-6个月。一般15-18月龄出栏,出栏体重500-550千克。

安格斯品种牛是美国肉牛业的当家品种,在群体比例上占50%以上,其次是海福特牛、夏洛来牛、利木赞牛等。美国有多达82个品种牛协会组织,负责管理80多个品种牛的登记、补贴退税和技术推广等。美国肉牛产业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高度集约化饲养。美国肉牛业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肉牛养殖以家庭式牧场为主。2010年,美国育肥牛场有15000 多个,其中超万头的大型商业化围栏育肥场有600 多个。

二是机械化程度高。所有育肥牛场不论规模大小均采用机械化收割青贮、精料加工、饲喂和清粪、消毒等日常作业。牛场专业化水平很高,一般都有饲草收割机、饲料加工机械、配料送料机械、耕作机械等。

三是以饲草料资源优势支持肉牛业发展。中西部玉米产业带所产的玉米多用于肉牛的精饲料,西部天然草场为带犊母牛和周岁架子牛提供丰富廉价的牧草。此外,人工种草如苜蓿、燕麦、小黑麦等,也为肉牛养殖提供一定的饲料补充。

四是牛肉扣税计划(Beef Check-Off ProgramBCOP。1986年10月国会确定的《牛肉促销与研究法案》(Beef Promotion and Research Act)中规定:育肥肉牛出售给屠宰场时按每头牛1美元扣费,上交肉牛产业委员会(Beef Industry Council)作为牛肉促销、科研和教育之用。BCOP计划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约每年可获得资金7000万美元。这些资金一半留在本州的肉牛协会使用,另一半交全国肉牛协会使用。该项计划在美国农业部的监管下执行,要求牛肉扣费计划经费不影响政府对肉牛业的政策或行为。

五是拥有完整的产业链。美国将肉牛业划分为生产和销售两大体系。生产体系主要包括:种牛体系—商品化带犊母牛体系—青年架子牛饲养体系—育肥体系。销售体系主要包括屠宰包装公司、批发商和零售商等。

二、欧洲肉牛产业模式

欧洲各国的肉牛产业模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养殖多采用放牧和舍饲混合模式,以家庭牧场为主,且规模相对较小。欧盟对肉牛生产的安全性比较关注,可追溯系统都比较完备有效。此外,产业化程度较高。

(一)法国

法国拥有悠久的肉牛生产历史,2010年肉牛存栏1130万头,其中肉用母牛420万头,分布在23万个家庭中饲养。法国每年肉牛屠宰量350万头,是欧洲最大的牛肉生产国,胴体牛肉总重130万t,平均胴体重355kg – 365kg。法国肉牛群众各类牛的比例为:青年母牛13%,经产母牛47%,公犊牛33%,成年公牛7%。法国牛场多为家庭牧场,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导。2010年,法国养殖肉用母牛的牛场达到12.8万个,平均每个牛场拥有34头能繁母牛,70%的牛场母牛数量低于50头。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可追溯体系的国家,从1978年开始在全国存栏牛使用个体身份标识体系,为大部分牲畜建立了系谱和良种等级。从1998年来,法国成为世界实行牛肉生产全程追溯的第一大养殖国。

法国肉牛饲养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这主要由不同地区的饲料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所决定的。据此,肉牛饲养模式分为全放牧饲养模式、犊牛饲养模式、犊牛及淘汰母牛饲养与肥育模式,以及架子牛肥育模式等。

1、全放牧饲养模式。这种饲养模式主要应用于可耕地面积在5%以下的地区,主要是寒冷潮湿的山区和丘陵地区,也包括不易耕作的低洼地区。在这些地区,天然草地的牧草产量(以干物质计)一般为每公顷2.5-7t,人们更多饲养萨莱尔牛、奥贝莱克、嘎斯贡等三大广适型品种,也有饲养夏洛来和利木赞品种。这种模式适用于土地面积通常在100公顷以上、畜群规模一般为60~80头以上的农场,可采用简单的轮牧方式饲养,冬春季节在2~3块草地上放牧,夏秋季节在4~5块草地上放牧,并补充少量精饲料。广适型牛种每年补充150kg~260kg精饲料,专门化肉牛牛种每年补充300kg~400kg精饲料,以保证日增重达到1.0kg~1.2kg的水平。

2、犊牛饲养模式。实行该种饲养体系的地区主要是农作物种植面积占15%左右的广大草原地区,主要包括法国中央高原北部的大草原,并伸展到东部地区。主要肉牛品种为夏洛来和利木赞,在西北干旱地区也有少量的金色阿奎丹牛。犊牛一般在断奶后几个月内全部出售,同时这种饲养模式也包括淘汰奶牛和小母牛的肥育,以提供法国以及南欧市场所需的大量牛肉。这些地区草地面积占可耕地面积的75% ~ 90%,牧草产量(以干物质计)为每公顷7t~8t,农场规模一般80~100公顷,饲养规模一般为70 ~ 150头。犊牛在8~9月龄断奶后出售时,根据品种的不同,体重一般为300kg~400kg。淘汰母牛经过肥育100天后进行屠宰,胴体重一般为360kg~450kg。该饲养模式下的犊牛在夏秋季节进行放牧饲养,冬春季节饲喂干草和玉米秸青贮,该地区种植的作物提供的饲料粮能够满足牛精饲料补饲的需要。

3、犊牛和淘汰母牛饲养与肥育模式。实行该种饲养模式的地区,是那些草地面积和农作物面积各占50%的地区,牧草和饲料粮供应充足,因此各种类型的牛(包括公犊、母犊、淘汰母牛等)均可进行肥育生产,特别适合于犊牛的肥育。该饲养模式主要分布于法国西部地区,那里土地肥沃,气候条件好。在该饲养模式下,农场规模一般为40-60公顷,玉米种植面积占可耕地面积的20% ~ 25%,产量可达每公顷10t。这些地区的自繁公犊全部进行肥育,部分农场还外购一定数量的犊牛进行肥育。大多数农场的公犊饲养量与母犊数量基本相等,母犊基本不用于繁殖母牛群的更新,而是在断奶后出售或直接肥育后屠宰。淘汰母牛肥育2~3月后也进行屠宰。

4、架子牛肥育模式。实行该饲养模式的地区,主要是草地面积占可耕种面积的比例小于50%的地区。一般情况下,架子牛(公牛)肥育只作为来自奶公牛、其它家畜或农作物生产体系的牛源的补充,肥育生产的经济收入只占农场经济收入中的一小部分。这种饲养模式2/3分布于法国最西部地区,1/3分布于法国中东部发达的奶牛业和农作物种植区。西部地区集约化农场规模一般为30-40公顷,而东部地区一般为100公顷以上,架子牛饲养量一般不超过50头。这些架子牛中,有将近3/4是夏洛来牛或夏洛来与奶牛的杂交后代,其余1/4是利木赞牛、广适型品种和其他品种的杂交后代。

(二)德国

德国肉牛生产年产值达28.9亿欧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5.6%。德国的饲养模式和法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以家庭牧场为主,饲养规模比较适中。此外,德国肉牛产业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一是兼用型牛种广泛使用。饲养的主要肉牛品种之一是西门塔尔,此外还有利木赞、夏洛来等品种,其中西门塔尔的选育除了注重奶用性能,还注重肉用性能。德国牛肉生产主要由专门肉牛品种、奶公犊育肥、淘汰母牛及种公牛育肥三部分构成。

二是采取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形成了土地生产饲料—饲料喂牛—牛产奶产肉—牛粪生产沼气发电—沼气渣还田等循环农业生产方式。

三、澳大利亚肉牛产业模式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输出国,2013年牛肉出口量为109.9万吨,我国进口的牛肉50%以上来自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拥有广阔的天然草场,饲草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力资源缺乏,因此,母牛和架子牛饲养多采用天然放牧形式,配种主要以自然交配为主,育肥实行高度机械化,总体来说比较粗放。澳大利亚肉牛品种资源较为丰富,全国大约有30余个肉牛品种,主要饲养品种为海福特、安格斯、婆罗门、西门塔尔、利木赞和夏洛来等。肉牛产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地域分布广泛,南北差异大。受气候、草场原因,北部土地载畜能力相对较低,主要以规模化饲养为主。南部载畜力强,养殖相对分散,农场规模和存栏量相对分散。

二是育肥和加工相对集中,跨国企业参与程度高。澳大利亚育肥场数量不多且相对集中,400余家育肥场育肥肉牛数量约为300万头。全澳50%的牛肉由前5大肉类加工厂加工处理,这些加工厂多为外资或合资加工厂。

三是出口能力强。澳大利亚每年将近60%的牛肉用于出口,牛肉产品多种多样,主要销往美国、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和中东地区。

四是产业链完整,相关行业组织在肉牛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澳大利亚肉类与畜牧业协会(MLA)是澳洲牛羊肉的半官方机构,除本国外还分布在世界多个国家,广泛参与牛羊肉的标准制定、国内外贸易、相关技术推广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