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BOVINE ONLINE!

牛与甲骨文

牛与甲骨文

2016年9月12日

1734 次阅读

       

      中国最初的文字是刻在牛肩胛骨和龟甲上的,商代的卜师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这种裂痕叫做“兆”。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然后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共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甲骨文中有大量的牛字,其形取象于牛头正面观,甲骨文牛字上端“U”形曲线象双角,下端两斜线(或一横线)象双耳。因此孔子说:“牛羊之字,以形举也。”《说文解字》说“象角头三封尾之形”。“角头三”指的是“牛”字的上半部,有三个分叉,左右是弯曲的牛角,中间是牛头;“封”指隆起的地方,即“牛”字中间那一横,表示凸起的牛肩胛;“尾”指“牛”字下面那一竖,就是牛尾巴。许慎看到的是牛的全身,以为“牛”是有头有尾的全牛象形。其实,“牛”字只是牛头的象形。“牛”字正由此简化而来,上面的弯笔是牛角,中间一横其实是牛耳,而没有所谓的牛肩和牛尾。“牛”甲骨文又写作“牛”,中间是个V形,更像两只上竖的牛耳。

       《说文解字》对“牛”字的解释是:“牛,大牲也”,由牛之“大”着眼,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字,如“物”字,《说文》云:“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张舜徽先生认为,“天地之数”就是天地之事,民以食为大,天大的事,大不过填饱肚子;要填饱肚子,就得耕种;耕种靠的就是牛这种大家伙。“物”是所有事物的总称,牵牛耕田,正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根本,所以「物」从“牛”字旁。

       而计算事物,又称一件、两件,量词“件”也从“牛”旁。“件”本来是动词,《说文》说:“件,分也。从人,从牛,大物,故可分。”牛是大动物,代表大的物件,物件大,才可以再细分下去。“件”的本义就是分开、分解、分别。分解以后成为若干个体,又以“件”作为量词。把物件从中剖开,就变成两半。《说文》云:“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为物大,可以分也。“半”的本义是把物体分割成两半,牛代表体积大的东西,体积大,故容易分割,因此,“半”字也还是从“牛”字旁。

       “牲”指的是用来祭祀的全牛,《谷梁传·哀公元年》提到:“全曰牲,伤曰牛。”只有全身无损的牛才可以叫做“牲”。《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可以看到,郊祭所用的牛只因为嘴巴受了点伤,就被弃用,要重新占卜,找个吉日,挑选新牛,作为新的“牲”。又《左传·成公七年》:“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把郊牛的角咬损了,这牛也得弃用。所以,古代的人会在牛角上绑一块横木,一方面防止牛用角撞人,一方面也怕牛角被撞坏了,不好用于祭祀。

       “牲”字由全牛,又引申为牲畜的通称。所谓“牲畜”,“牲”和“畜”又有不同。《周礼·庖人》注云:“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平日豢养着的牲口称为「畜」,到祭祀时才改名叫“牲”。周代有一种官职叫“牛人”,就专门负责帮国家养牛,以备祭祀之用。甲骨文有一个字,外面是一重栏圈,里面养着一头牛,有时是一头羊,这就是今天的“牢”字。“牢”,原本指关养牛羊的栏圈,后来引申为关押犯人的监狱。牛羊养在牢中,就是为了祭祀之用。郑玄说:“礼将祭祀,必先择牲,系于牢而刍之。”为祭祀而养的牲畜也称为“牢”,《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古代祭祀牛、羊、猪三牲齐备,称为“太牢”,只有羊、猪二牲,就叫“少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祭祀不但要求祭祀所用的牛要完好无损,还要求毛色纯一。《尚书·微子》云:“今殷民乃攘窃神只之牺摇牲”,传曰:“色纯曰牺,体完曰摇,牛、羊、豚曰牲”。“牺”、“摇”、“牲”都是祭祀品,都从“牛”字旁。“牺”指的是纯色的牲畜,《曲礼》提到天子以“牺牛”祭祀,“牺牛”即纯色牛,天子祭祀必用纯色。后世“牺”、“牲”二字合成一词,“牺牲”本来是指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既纯洁又神圣,后来引申为为公家付出生命或财产,也有褒义。“摇”和“牲”差不多,都是肢体齐全的牲畜。《说文》又说:“摇,牛纯色”,因此,“摇”也指纯色的牛。

       古人注重牛的毛色,一些从“牛”的字,都和颜色有关。像前面提到的“物”字,王国维先生就认为“物”的本义并不是许慎所说的“万物”,而是杂色牛。“物”字右边的“勿”是个象形字,像旗杆上有三条飘带之形,本来指杂色的旗帜。“物”由“牛”和“勿”组成,是个会意字,指的就是杂色的牛。又如“荦”,指色杂不纯的牛;“謁”,指黑白相混的杂毛牛;“趇”,指黄毛黑唇的牛;“騨”,指黄白色的牛。

       特字本意也是牛,《说文解字》解释为“朴牛”,朴的含义就是树皮,朴牛就是满身皱纹的老牛,所以,历代字典又解释为“特,牛父也。”而当时的牛字专指三岁左右的黄牛,体质最好,肉质最佳,后来就专指大牲,即最好的祭祀、食用肉畜,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说:“自浅之人不知此义(指牛本意为第一)。” 因此现在牛字仍然具备最好、最牛的含义。